敬拜主領者的工作,是幫助會眾一步步地靠近神的寶座,為要在那裏親近神、經歷神,並向神回應.他有如一位有智慧的導遊,能善用手邊各樣的資源,將遊客帶到他所熟悉的景點,好在那裡享受景點所提供的一切好處與美善.
為了能達到這個神聖且美好的目的,敬拜主領者應該善用詩歌,也可以按情況運用其他的資源,例如經文、禱告、鼓勵的話或簡短的見證等等.重要的是,在每個不同的階段,你都有明確的目標,並竭力幫助會眾一起達到那個目標.
每一群會眾的情況都不盡相同,但我們大致可以把邁向神寶座的過程劃分為「破冰」、「讚美稱謝」、「敬拜」、「會晤」以及「回應」五個可能會經過的階段.每個階段和下一個階段之間都有一些重疊,沒有絕對的分界線,敬拜主領者可以按照會眾的實際需要作一些適當的調整.比方說,如果會眾很渴慕,隨時已經準備好了要來親近神,那麼就可以省略「破冰」這個步驟;如果會眾還無法進入「會晤」的階段,那麼就直接從「敬拜」帶入「回應」.
破冰
- 目標:幫助會眾放下自我防衛,向神敞開心
- 適用詩歌:曲調歡快活潑,涵義淺顯,以人為對象(你、我們)
- 其他方式:除了詩歌以外,肢體動作(如帶動唱)、彼此問安或合乎聖徒體統的遊戲或笑話都能達到類似的果效.每次我們仰望主的幫助,祂都樂意賜下新鮮的教導.記得在我第一次到國外帶領敬拜之前,主特別提示要用歡呼來破冰.每一場聚會我都照辦,先舉出兩處吩咐神的百姓歡呼的經文,然後要大家跟著我歡呼.剛開始時都是冰凍三尺、有口無心,幾次以後,大家果然漸漸敞開,甚至熱烈了起來.經過適當的破冰之後,接下來就大不相同了!
讚美稱謝
(外院、內院,參看詩篇 100:4)
- 目標:幫助會眾將眼光和心思轉向神
- 適用詩歌:曲調明朗、振奮人心,歌詞宣告神的屬性或述說神的作為,對象可以是人(你、我)或神(祂)
- 原則:在一場音樂敬拜聚會當中,每首歌都有它特定的使命,要把會眾從一個靈程帶到更靠近神的下一個靈程.一首歌該反覆幾遍,要看這首歌是否已完成了它的使命.如果反覆得不夠,歌沒有唱「透」,所預期的靈程沒有達到,這會使得下面詩歌的果效也打折扣.相反的,如果反覆太多次則會因產生疲乏而失去恩膏(反而失去神的同在).還有一種情形是歌根本選錯了,一開始唱就感覺不對,並且越唱越失去恩膏,這時就不應該拘於形式,而應盡快更換詩歌.敬拜主領最需要培養的其中一項功夫就是隨時拿捏會場的「屬靈溫度」並掌握詩歌的切換.另外,歌與歌之間應盡量減少停頓(包括不必要的說話或禱告),以免打岔,使得會眾的注意力又從神的身上轉回到領會者的身上.
- 提示:傳統詩歌的曲調好聽易學,歌詞大多以第三人稱(祂)來述說神的屬性和美德,加上所涵蓋的內容豐富深廣,是「讚美稱謝」類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資源.但須要注意的是,因它通常有很多節歌詞,且每一節都把會眾往前帶一點,因此在與現代詩歌混用的時候,每一、兩節就要當作一首歌的份量來處理,不需要每節都唱.但如果整首歌的流程正好切合聚會的需要,決定每節都唱,那麼,就應該相對的減少其他的詩歌.
- 其他方式:如果所預備的詩歌會眾好像「唱不進去」,這時可以考慮適當地加進一些言詞.無論是鼓勵性的話語、經文或見證都應簡短有力.記得,長篇大論往往會讓會眾的眼光和心思更加渙散.除了言詞之外,也可以鼓勵會眾使用肢體語言,讓外面帶動裏面.讚美的肢體語言包括站立(代上 23:30、代下 7:6)、拍掌(詩 47:1)、舉手(尼 8:6、詩 134:2)、跳舞(代上 13:8、詩 150:4) 等.
敬拜
(內院、聖所)
- 目標:幫助會眾與神建立親密的連結
- 指標:讚美稱謝到一個地步,你發現開始時所感受到的阻力已逐漸消失,似乎不需要再費力去幫助會眾專注在神的身上,這時會眾已經「進入狀況」,心思也不再游移,他們盡情地讚美著,手自然地舉了起來,臉也向上仰起.他們已預備好,要向永生神敬拜!
- 適用詩歌:曲調抒情、親密,歌詞表達對神的降服、愛戴或渴慕,對象是神(祢)
- 其他方式:在這個階段,歌與歌之間可以留多一點的空間,用更自由的方式來敬拜,但音樂最好能持續不斷.若聖靈將詞和曲放在你心裏,可以照著信心的程度唱新歌;此外,可以在歌唱中間的空檔,直接帶出禱告,或按照聖靈的帶領給會眾簡短明確的提示,例如,「讓我們花一些時間安靜在神的面前,瞻仰祂的榮美」或「在聖靈的光照中,如果你看見還有什麼該放下的,現在可以把它放在祭壇上」等等.敬拜當中切忌因說話太多而煞風景.(不要像情侶約會時頻頻打岔的服務生!)
會晤
(聖所、至聖所)
- 目標:給會眾一些空間享受與神之間的交流
- 指標:如果先前的詩歌成功地將會眾帶進了聖所,你會感覺到一個神聖的同在降臨在會場,改變了整個氣氛.會眾感受到主的顯現所帶來的平靜、溫暖、愛、聖潔和榮耀,不知不覺地閉上了眼睛,對主的情感由衷冉冉上升,且往往超過言詞所能表達... 這時,我們的靈已與主的靈接上,活水的江河開始從腹中湧出.接下來,我們的眼光改變了,彷彿不見一人只見耶穌,信心也提昇了,開始以神的眼光看事情,並且由於心靈的眼睛被開啟,我們開始領受天上來的啟示,使得敬拜的時光從原來單向的獻祭轉變成為一個雙向的神聖會晤(神回應所獻的祭).
- 原則:當遊客經過長途跋涉,終於抵達了想望已久的景點,並為能來到此世外桃源而感到不虛此行,連連發出驚嘆,這時導遊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宣佈:「各位先生女士,恭喜大家,我們成功的抵達了目的地,現在我們打道回府吧!」那有多可惜啊!一切的預備不都為了此刻嗎?身為一位盡職的導遊,我們能夠提供哪些幫助,好讓遊客們能在目的地(聖所)稍作停留,享受其中所有的豐盛呢?我們會需要另外用一整章的篇幅來討論這個課題.
回應
- 目標:給會眾一個更深向神委身的機會
- 適用詩歌:決志、奉獻、呼籲、宣告或其他向神的回應(看聚會的主題而定)
- 其他方式:讓會眾私下或公開(請幾位代表輪流開口)以禱告來向神回應
詩歌的選擇與排列
- 在選用任何一首詩歌之前,請注意兩個先決條件:一、你對這首歌夠熟悉,真的能夠「善用」這項資源;二、此時(不是曾經)你對這首歌感到共鳴.(試想,如果導遊路不熟,或對路程,甚至景點本身缺乏熱情,他會帶給遊客什麼樣的經歷呢?枯燥?乏味?再也不來了?...)
- 原則上,較快、較輕鬆的歌放前面,較慢、較嚴肅的歌放後面,但也有例外,因此,應該尋求聖靈的引導而不墨守成規
- 必較不切身的歌放前面,比較親密的歌放後面
- 敘述客觀事實的歌放前面,表達主觀感受的歌放後面
- 對人唱的歌放前面,對自己的心唱的歌放在後面,對神唱的歌放最後面.
- 綜合上述兩點,大體的順序是:我們、你 → 祂 → 祂、我 → 祢 → 祢、我 → 我、祢(註:很多對人唱的歌裡面沒有出現「你」字,但從歌詞內容可以看出對象是「你」)這也有例外,重點是掌握到每首詩歌內,敬拜者與神之間的「心靈距離」,然後依此來排列先後順序,從最遠到最近
- 前後相連的兩首歌之間所涵蓋的意境應有些許的重疊,但不應太類似,免得歌是換了,就敬拜來說卻沒有往前進
- 詩歌排好之後,照順序走一遍,檢查看看是否每首歌都把會眾往前帶一點,有沒有「原地踏步」,甚至開倒車的現象(比如說進到聖所後,下一首歌又將人拉回到外院)?